查看更多空气质量指数 九原区空气pm2.5实用查询——九原区空气质量指数
大九原:风帆劲起正当时
北山南水秀美家园 春风化雨惠及民生 “经济发展得再快,环境出了问题,也是无本之木!” “只有让空气清新了,才能给百姓带来真正的福利。” 在对自治区“8337”发展思路关于“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,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”的学习中,九原区决策层发出了这样的感慨,同时,也更感受到肩上的责任重大。该区北靠青山、南临黄河、环绕市区,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构筑包头市区南北两条生态屏障的重要使命。 事实上,九原区打造绿色家园的的努力从未停歇。近年来,为北部阴山1.4万亩山坡穿上绿装。南部黄河湿地景观建设使蜿蜒而过的黄河更显亲近和灵动,2500亩人工造林、35万株(丛)各类苗木、10万株大树让更多绿色妆点九原城。 认真实施“蓝天、绿水、青山”工程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关闭淘汰、搬迁改造“两高”企业47户,淘汰落后产能200万吨,减排二氧化硫2万吨、化学需氧量1.5万吨,万元GDP能耗降低了24%,二级以上良好天数由273天上升到321天。 绿色清洁的家园,要求不断提升城乡吐旧纳新、新陈代谢能力。为此,九原区在提升城市管理效能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。全区城乡实现“统扫、统清、统运”,“二级清运”范围从城区内2.81平方公里延伸为包括农村的78.6平方公里,90%以上的小街小巷得到改造、燃煤设施整治、小餐饮整治,诸多举措让城乡环境旧貌换新颜。 以自治区“8337”发展思路作为指导,今年,九原区把公路、村屯、厂矿园区、城镇周边、大青山南坡、黄河北岸六大重点区域绿化,作为全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。 今年上半年,九原区出入口京藏过境高速公路沿线两侧及210国道形成了完整的绿色屏障;城镇周边绿化完成300亩造林任务;村屯绿化已完成10个村,共涉及5个苏木镇街道,6个行政村;厂矿园区绿化中,九原区鑫达金矿种植苗木5200株;大青山南坡绿化工程人工造林1000亩,栽植各类苗木约10万株;黄河北岸绿化造林200亩。 目前,九原区森林覆盖率、城区绿地率分别提高到19%和35.5%。 现在,无论是城外、城区还是城郊、村庄,无论是山上、地上还是水旁、路旁,九原就是一座绿色之城,而百姓们就在绿意葱茏间享受着美好的生活。 除了可以享受到清新的空气,近年来九原区经济发展成果如春风化雨般,惠及了全体百姓。 2008年区划以来,九原区通过空间规划、产业发展、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、社会保障就业服务、社会管理等6个“一体化”的实施,让民生为先之题得以充分诠释。 5年来,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8566元增加到35821元,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7425元增加到13678元,收入水平位居包头市前列。 5年来,九原区将1.5亿元各类扶持资金用于就业工作,使创业培训延伸到村、组、社区,让就业服务主动触及每一个无业失业者。通过培训帮扶,不断提升求职者能力,拓宽就业渠道。2012年,九原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。 5年来,九原区织就了一张民生安全的大网,实现了由职工向居民、由城镇向农村各项社会保险全覆盖,统筹解决了被征地农民的参保问题,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报销比例;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低保标准。 5年来,九原区每年救助城乡困难居民约6500人,救助农村牧区65岁以上老人约3000人,区财政年均投入1000多万元对低保户、五保户、孤儿、优抚对象、大病患者、贫困学生进行社会救助…… 现在的九原区,处处都能看到贯彻落实自治区“8337”发展思路的“播种”行动。为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,九原区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力度,加快社会事业建设,着力推进城乡教育、文化、卫生“三项均衡”;认真开展县级领导干部联系贫困点工作,积极构建专项扶贫、行业扶贫、社会扶贫“三位一体”的大扶贫格局。 今天,“8337”的特殊使命引发了九原区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;明天,绿色脉动的生产力将使“大九原”收获更加丰厚的果实! |
上一篇:没有了 | 下一篇:九原美益家室内空气净化治理服务中心 |